近日,中国共产党郑州市中原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
全会总结了全区上半年的工作,客观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关于下半年的工作,全会指出,动员全区上下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抓谋划、抓进度、抓服务,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点围绕项目建设,做到“九个聚焦”:
聚焦经济运行抓项目。
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指标、抓项目就是稳运行、抓项目就是促发展的意识,把项目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以项目建设之“进”保经济指标之“稳”。要围绕经济增长“保七争八”目标,紧盯短板弱项,坚持日调度研判、周走访督查、月通报评比、季观摩总结等机制,提高经济运行预判的全面性和精准性,坚决杜绝大起大落,确保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争先晋位,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聚焦谋划储备抓项目。
抓好项目谋划,要做到“三个吃透”:一要吃透比较优势,弄清楚自己“有什么”“要什么”“干什么”,深度谋划符合自身实际的项目;二要吃透产业发展现状,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链条延补建强上谋划项目,推动现有产业做大做强、集群发展。三要吃透国家、省市支持政策。目前国家、省市政策密集发布,要强化机遇意识,深度研究国家、省市政策,找准政策和区情的结合点,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全力包装一批城市更新、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项目,加快把上级政策转化为具体项目。
聚焦产业壮大抓项目。
科技服务业方面,以中原科技传播中心为依托,培育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医疗器械、新能源等多领域新型装备和产品研发功能,提升平台赋能作用。依托中原数字城市转型研究院,打造智慧城市创新平台,吸引国内知名数字城市运营企业集聚。加强与商汤科技等国际国内知名人工智能企业合作,聚焦产业升级,共同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依托今日头条、巨量引擎等头部企业,导入关键环节和上下游企业,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都市型工业方面,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工业设计平台研发设计成果,推动环保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医疗器械装备等高附加值产品、品牌在中原区落地;推动已落地工业制造企业进一步提量升级,提升市场规模。
聚焦平台建设抓项目。
开发区建设方面,把握“经济建设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战略定位,深化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建立健全规范高效、权责清晰、机制灵活、富有活力的现代开发区管理制度和发展模式,坚持专班、规划、基金、招商团队等“六个一”机制,年底前全面落实领导班子任期制、员工全员聘任制、绩效薪酬制。深化“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推进开发区政企分离、管运分开,推动运营公司做大做强,加快提升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新兴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等产业引导方向,撬动国家、省市专项母基金共同出资,助力我区基金落地,打好“科技创新+金融运作”的组合拳,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园区建设方面,要注重企业、产业、园区“点线面”协同发力,打造优质企业方阵、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加快园区提档升级。总部经济方面,重点发展二砂文化创意园和芝麻街1958双创园,主要引进创新平台、研发设计、大数据、检验检测、总部经济,主要布局金融、数字文化、创意设计等产业。数字经济方面,重点发展欧丽电子信息产业园,以电子信息、数字产业和军民融合产业为主导方向,以科技研发和服务平台为辅助,打造新兴产业集聚、高端人才汇集、配套服务高端、城市形象突出的城市新名片。新消费新业态方面,重点抓好大中原汽车园、智能汽车网联产业园,打造融汽车旅游、智能汽车信息管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一站式超大型汽车主题公园。建筑业集聚方面,重点抓好黄河智谷•中原企业总部港、六冶科技园,致力于打造建筑业和新兴建材产业聚集加速发展的开放型城市空间。
区属国有企业方面,中原发展投资集团,作为全区唯一一家区属国有独资企业,要成为全区项目招引建设的领头雁。工作上要主动站位全区发展大局,强化融资,扩大投资,增加资产,降低负债,加快发展,做强做大做优;要强化市场经济观念,按照市场规则管理企业。无论是接受任务,还是企业自己谋发展作决策,都必须用市场经济的思维考虑投资如何平衡,收益如何提高。
社会组织建设方面,推动一批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创新平台等联合组建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或机构,积极发挥产业吸附、资源汇集和经济赋能作用。重点培育以天辰新垣、城发环境等为引领的环保产业联盟,以中原数字城市转型研究院、今日头条等为引领的数字产业联盟,以中电科27所、河南工业大学设计院等为引领的工业设计联盟等等,提升创新动能,培育发展生态圈,促进企业互联、互动、互通,共生、共促、共赢。
聚焦建设推进抓项目。
要盯前期,许多项目建设慢就慢在前期上,要提升效率、压缩时间,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金水河“一河两岸”、中央文化区文化交流中心及其配套项目等重点项目,要进一步精简流程、优化服务,该并联的并联,该简化的简化,该主动服务的主动上门服务,以“优服务”助推项目建设的“加速度”。
要盯节点,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项目,确保首开区“十一”开业运营。新力电力热电厂项目,年底前完成项目一期拆迁和拿地。金水河“一河两岸”城市更新项目,帝湖商场片区便民服务中心、配套停车场深化项目设计,下半年完成农贸商业区改造,帝湖左岸片区启动规划设计。星光科技产业园核心区整体装修8月底基本结束;9月份科研人员陆续到位,完成土地手续变更。
要盯服务,突出“近悦远来”,瞄准“六最”营商环境,常态化开展“万人助万企”,深入实施“放管服”增效行动,年底前再实现50个“一件事”“一次办”,“免证办”事项达到500个,推动100项“跨省通办”事项落地实施。推进“金融服务港”建设,引导企业入驻“郑好融”平台,力争市场主体增长10%,总量达到11万家,新增“四上”单位200家。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促进民营经济“三十一条”和省市有关政策,健全完善企业家荣誉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民营企业提振信心、深耕主业、做大做强。
聚焦招商引资抓项目。
要开展专业化招商,大力发展股权招商、基金招商,让专业团队、法律团队参与项目的前期论证、谈判洽谈,为我们招引项目把关论证、出谋划策,这样项目才能落的快、落的稳。要建立全员招商机制,健全完善招商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经济委局和各街道工作任务,月度考核打分,在全区开展项目招引落地竞赛,把干部使用和项目招引挂钩;组建派出招商小分队,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全力建设数量充足、业务精通、勤奋敬业的招商人才队伍。
聚焦创新引领抓项目。
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节能环保、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新材料等领域,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谋划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各级各类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建设,力争9月底竣工交付;力争再引进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新增省市创新平台各8个。引育领军型科创主体,制定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专案,激励更多企业“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科技型企业350家,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8家,保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75%以上。汇聚高技能人才团队,深入实施“项目+人才+团队”一体招引培育工程,力争9月底前完成全年吸引1.2万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任务。推进科创成果孵化转化,支持高校院所、企业等共建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鼓励企业主动承接和转化优质科技成果,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保持全市先进位次。
聚焦促进消费抓项目。
抓住政策机遇,在落实好已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巩固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较快增长势头,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消费场景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四个中心”区位优势,加快中央文化区消费中心建设。紧盯90后、00后为主的“Z世代”年轻人,充分利用我区场馆以及郑州市首个顶级电竞俱乐部优势,积极举办演艺演出、游戏竞技等主题活动。加快金马凯旋万达广场等实体消费载体项目建设,年底前完成项目建筑及结构加固,确保明年9月底如期开业。聚焦首店、首发等新兴消费业态,支持引进中高端消费品牌企业和各类旗舰店、体验店。
聚焦民生保障抓项目。
千方百计稳定就业,要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6万人次,落细落实精准就业帮扶措施,确保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9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100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坚持“抢回迁,快建设”思路,加快安置房项目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保交楼项目。加快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元一体”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区人民医院、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优化集团化办学机制,加快推进中原区育贤学校、农业西路学校等14所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加快幼儿托育点布局,确保全区50%的社区每个建设不少于20个托位的托育服务机构。系统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等18个城市更新项目,完成14个老旧小区改造,让群众在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持续提升城市品质,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秀水河滨水艺术长廊方案设计和项目建设,确保11月初河道通水。加强道路建设攻坚,确保年底前须水河西路、西站北街等15条道路建成通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更好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