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7445809/2023-00096
  • 中原区人民政府
  • 其他文件,无废城市,实施方案
  • 2023-08-28
  • 2023-09-15
  • 通知
  • 中原政〔2023〕6号
中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中原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中原区现代服务业开发区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郑州市中原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2023年8月28日

郑州市中原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面提升我区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水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发〔2021〕40号)、《河南省“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豫环文〔2023〕10号)、《郑州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郑政〔2023〕11号)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锚定“以郑州中央文化区(CCD)为引领的国家中心城市产城融合示范区”目标定位,围绕建设生态中原、文化中原、活力中原、幸福中原“四个中原”,聚焦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危险废物等领域,完善固体废物收贮运和综合利用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中原区“无废城市”建设特色路径,提高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水平,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着力打造“无废城市”建设中原样板,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建设美丽郑州贡献中原力量。

(二)建设目标

以郑州市“无废”特大城市中原样板建设为契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到2025年,全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稳步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无害化处置能力有效保障;危险废物实现全面安全管控;“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无废城市”建设指标全面达标。

二、建设任务

(一)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建立健全政策制度保障

1. 健全固体废物管理机制

统筹区域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将“无废城市”建设目标融入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相关规章制度及评估考核机制,配套出台有关制度和措施。围绕工业固体废物、生活源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建立部门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各类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环节的部门职责分工,提升监管能力,形成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协同增效的综合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畅通生态环境、城建、卫生健康、交通运输、商务、应急管理等监管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

2. 构建减废与降碳协同机制

强化循环产业链条培育,积极构建工业、生活等领域间资源和能源梯级利用、循环利用体系,实现固体废物利用的全流程管理,助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工业固废源头减污降碳、技术装备不断提升、区域特色资源持续开发为切入点,构建以固废共享消纳、集成控制、转化利用为核心的生态链接技术发展模式;以“一区多园”等重点产业片区为载体,在现有污染防治产品研发制造的基础上,引导节能环保领域重点企业延伸发展资源循环利用装备产品。大力发展“光伏+新基建”,推动以各类政府投资或以国资为主投资体的在建建筑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开发,政府(含国有企业)投融资新建的公共建筑,在满足技术、经济性能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光伏瓦、光伏幕墙技术,力争到2023年新增并网发电0.5兆瓦,到2025年实现并网发电1兆瓦。

(二)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加快实现固废源头减量

1. 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聚焦服装家居、汽车制造、新材料、装备制造四条重点产业链,严把“两高”(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关口,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积极发展产废强度低、绿色低碳产业。实施节能降碳、科技赋能增效,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依法依规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推行绿色制造,鼓励企业创建绿色工厂,开发绿色设计产品,构建绿色供应链,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推动“无废企业”创建。到2025年,全区工业企业绿色低碳“无废”理念普遍形成,力争形成一批“无废发展”模式。

2. 推动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严格执行《中原区再生资源回收中转站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持续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中转站专项整治行动,规范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管理,逐步提升废旧物资回收规范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立“拆解处理+资源利用”体系,持续完善电器电子、车用动力电池、汽车等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支持企业以自建或者委托等方式建立与产品销售量相匹配的废旧产品回收模式。落实国家再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引导再制造企业走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加强再制造产品认证和推广应用,建立自愿认证和自我声明结合的产品合格评定制度。

(三)创新综合利用模式,提升工业固废利用水平

1. 加快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高效利用

着力提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在生产纤维材料、微晶玻璃、超细化填料、低碳水泥、固废基高性能混凝土、预制件、节能型建筑材料等领域的高值化利用水平。以天辰新垣、力玄科技等龙头综合利用骨干企业为依托,筹划科创中心,联合同虹中原环保产业研究院、各高校和其他研发机构共同突破医疗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领域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打造一批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推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管理。

2. 逐步完善工业固废协同利用和管理机制

鼓励多产业协同利用,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与上游煤电、钢铁、有色、化工等产业协同发展,与下游建筑、建材、市政、交通、环境治理等产品应用领域深度融合。推动跨区域协同利用和联合监管,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联动协调机制,推动工业固体废物协同处置利用;联合开展专项行动,全面摸底调查和整治固体废物堆存场所和堆存量,加快历史遗留问题解决。

(四)强化全程精细管理,推动生活源减量资源化

1. 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

积极引导企业生产符合质量控制标准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再生塑料、可降解一次性产品、新型绿色环保功能材料,推行塑料制品绿色设计,加强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研发、低成本应用,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商品生产者、销售者应当严格执行国家限制产品过度包装的规定,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和包装废弃物产生。鼓励商品生产者、销售者采取多种方式对其生产、销售的产品和包装物进行回收利用。落实《邮件快件包装管理办法》、《邮件快件绿色包装规范》等要求,开展邮政业重金属超标包装袋、快递过度包装专项整治,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鼓励末端网点设立独立包装材料回收区域,到2025年,快递绿色包装使用率达到95%以上。

2. 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

严格落实《郑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关于郑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理顺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制,健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闭环链条。加快垃圾分类小区建设,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区制度。完善收储运体系建设,健全建成区“大分流、小分类”体系,在农村区域推广“二次四分法”等垃圾分类处理模式。统筹规划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设施建设,将老旧小区改造、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等工作共同推进落实。到2025年,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

3. 强化末端处理处置能力建设

开展生活垃圾转运站改造提升行动,推进大中型垃圾转运站建设,加快小型转运站功能转型提升;针对不同分类的垃圾配置专门清运车辆及配套设备专车专运、分类运输,避免“先分后混”而造成“二次污染”。不断优化提升现有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处置效能,加快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配套的生活垃圾末端分拣和处置设施,提高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能力,倒逼中端分类运输与源头分类投放更加规范。逐步完善生活垃圾分拣中心物联网监管平台,提升全链条信息化监管水平。

4. 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完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积极推进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合理布局建设“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三级回收体系。培育多元化回收主体,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推动多种形式经营模式加速发展;鼓励回收企业与物业企业、环卫单位、利用企业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形成规范有序的回收利用产业链条。加快生活垃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平台建设,实行“在线收废”,畅通再生资源回收渠道。健全再生资源信息统计体系,建立完善医疗机构可回收物工作制度。到2025年,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

(五)推进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加快提升城市品质

1. 推动建筑垃圾源头减量

按照“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建设单位建筑垃圾减量化的首要责任。持续落实新建建筑全面实施绿色设计规定,优先选用绿色建材,严格执行国家绿色建筑工程建设强制规范,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要求,提高建筑建设底线控制水平。严格落实《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到2025年,实现中原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100%、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38%以上。

2. 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加快推进建筑垃圾处置场所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提升建筑垃圾消纳处置能力,加快完善建筑垃圾处置链条。推进分类利用,按照建筑结构中不同建筑材质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除工地就近循环利用外,其他强化落实源头分类拆卸,末端资源化利用。加强建筑垃圾再生产品认证和推广应用,将符合条件的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纳入“郑州市绿色建材采信数据库”,鼓励在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园林景观等各类工程建设中,优先选用符合技术标准和设计、质量要求的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到2025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60%。

3. 加强建筑垃圾处置监管

以建筑垃圾的源头管控、清运管控、消纳管控、资源化利用管控为重点,严格落实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清运、消纳等制度,严格落实辖区内建设(拆迁)工地四级分包制度,规范施工单位建筑垃圾外运处置行为。严格落实建筑垃圾统计上报制度,各街道办事处要及时上报辖区建筑(拆迁)工地建筑垃圾、工程弃土积存清运数量、消纳量、去向,确保台账和清运、消纳、去向双统一。积极推进建筑垃圾分类集运。严格按照《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CJJ/T134)要求,切实加强建筑垃圾处理场所的监管,规范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全面提高建筑垃圾处置监管精细化水平。

(六)严格防范环境风险,加强危险废物无害处置

1. 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

结合污染源普查、环境统计数据、固体废物排查整治工作成果和辖区内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单位情况,逐年制定完善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清单,督促相关企业落实危险废物跨省、市、县区转移电子联单制度和信息系统填报。持续推进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按照《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标体系》《“十四五”全国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工作方案》等要求,对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进行抽查和考核评估,到2025年,实现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达100%。推进危险废物全过程监控和信息化追溯,加大中原区危险废物智能云管理推广力度;以汽修行业危险废物为试点,推进固废邦危废智能贮存设施智能化管理模式,促进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到2025年底,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危险废物监管体系。

2. 完善危险废物收运体系

以汽修等社会源行业的废矿物油和废铅酸蓄电池为重点,推行社会源危险废物收集机制和网络建设,全面推进废铅酸蓄电池收集试点工作,大力推广“管回收”溯源码应用,逐步推动废铅酸蓄电池全过程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落实《关于持续推进小微企业产生危险废物收集试点工作的通知》,持续对小微产废单位进行地毯式全面排查,强化小微危险废物企业收集和贮存管理,督促小微企业危险废物“动态清零”。加快健全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推动医疗机构可回收物再生利用,到2025年,医疗机构可回收物回收率达100%。以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和工业企业为重点,开展实验室危险废物收集管理工作,建立产废机构与危险废物收集单位或处置企业的长期合作、定向处置机制。

3. 加强风险防范能力建设

加强环境行政执法和司法联动,以医疗废物、废矿物油、废铅蓄电池等危险废物为重点,依法严肃查处违规堆存、随意倾倒以及非法填埋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范和污染事故理赔机制,推动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和重点监管单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全覆盖,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根据环境安全需要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规范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持证单位经营行为,严厉打击伪冒行为,持续推行实施危险废物收集流程持证对码制和点位示范制。

(七)践行“无废”理念,开创城市绿色发展新范式

1. 打造“无废城市”窗口

发挥“枢纽+物流+开放”的延伸效应,积极推进郑州西站融入郑州市“无废铁路网”,建设“无废专列”,形成“无废城市”文化共享。制定“无废城市”建设宣传方案,充分利用郑州之眼等传统媒体优势和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传播载体,全方位开展“无废‘郑’当时”“中原智汇、城市无废”主题宣传活动、系列科普活动。拍摄“无废城市”主题宣传片,在电视栏目、室外电子屏等多渠道播放宣传普及“无废”知识,倡导“无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积极搭建公众交流参与平台,及时公布“无废城市”建设推动情况,推送各领域展现的有效做法,展示亮点工程和建设成果。发挥“创卫”“创文”协同效应,同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宣传窗口建设。

2. 推进“无废细胞”建设

大力推行绿色办公,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优先采购再生纸、再生笔等循环再生办公用品,倡导无纸化电子办公和双面打印复印,走进市委市政府开展“无废机关”培训,市区联动共同推进“无废机关”建设。倡导绿色餐饮,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倡导“光盘行动”,餐厨垃圾全面实行定点回收,积极打造“无废餐厅”。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把“无废城市”建设融入日常生活,主动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减少使用、购买一次性用品和过度包装商品,做好各类垃圾分类收集与投放,全面开展“无废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党政机关带头作用,以“无废机关”为引领,开展以企业、社区等场所为阵地的“无废细胞”建设,建设一批高质量“无废细胞”示范试点。

3. 开展“无废城市”教育

借鉴先行试点城市“无废城市”教育成熟案例,组织开展“小手拉大手”课程、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小发明、废物利用创新实践等活动,鼓励在校学生参与“无废”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建设一批“无废学校”,通过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区、社区带动社会,传播“无废”新理念。利用“无废城市”窗口和“无废细胞”建设,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宣传教育进党政机关、进医院、进工厂、进工地、进市场、进社区、进家庭,提高“无废城市”的社会知晓度和参与度。借助中原区垃圾分拣中心,建设“无废城市”宣传教育基地。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

建立区政府负责同志牵头、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统筹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区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制定计划,明确任务;各相关部门按照责任分工,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指导各地有序开展工作。建立“无废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研究提出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矛盾和问题。加强市区两级上下联动,定期将推进情况报送至市级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升“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质效。

(二)拓宽融资渠道

各级政府要按照相关规划、政策、政府投资计划等落实保障资金,支持“无废城市”建设中工业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垃圾分类等重点领域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相关补助资金、固废专项环保基金支持。探索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和建设运营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无废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建设运营。鼓励企业采用绿色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措施,依法依规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给予重点工程项目中长期信贷支持。

(三)加强科技支撑

强化天辰新垣、力玄科技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相关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科技创新基地平台体系建设,加大关键技术研发投入力度,重点突破源头减量减害与高质综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四)加大宣传力度

面向学校、社区、家庭、企业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宣传,用好政务新媒体、新闻媒体、环境教育基地等各类阵地平台,发挥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积极作用,结合“六五环境日”、“节能宣传周”等重要节点,宣传“无废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做好政策解读,普及基本知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高公民节能环保意识,促进行为节能,形成社会共识。

主办单位:中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桐柏路200号 邮编:450007